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上古神獸
上古神獸
古代古書中找出的數種神獸
白澤、夔、鳳凰、麒麟、獬豸、犼、重明鳥、畢方、遠飛雞、腓腓、
諸犍、應聲蟲、慶忌、禺疆、猰貐、禍鬥、九頭鳥、共工、虛耗、五通神、
鑿齒、三足鳥、鯀
白澤
白澤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常與麒麟或鳳凰等,視同為德行高的統治者治世的象徵。
昆侖山上的神獸,著名的山獸,渾身雪白,能說人話,通萬物之情,
很少出沒,除非當時有聖人治理天下,才奉書而至。
《軒轅本紀》有神獸白澤的故事:"(黃)帝巡狩,東至海,登桓山,于海濱得白澤神獸
能言,達於萬物之情。因問天下鬼神之事。
自古精氣為物、遊魂為變者凡萬一千五百二十種,
白澤言之;帝令以圖寫之,以示天下。"
傳說白澤有一幅《 白澤精怪圖 》
夔
夔( 拼音:kuí ,注音:ㄎㄨㄟˊ )
生於東海流波山,其形狀如牛,無角,身形巨大
昏黑色,但只有一隻腳支撐,也叫獨腳夔。傳至商代及西周時期傳說中一種近似龍的動物
形象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在鐘鼎彝器等青銅器上經常會釋有夔紋。
外形像夔聲音如雷,僅有一足。據說黃帝依照九天玄女的指示將夔殺死,以其皮製成戰鼓。
傳說夔是一種惡獸,能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叫聲猶如雷鳴般。
傳說中國東海上有一座 " 流破山 " ,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
夔的身體和頭像牛,但是沒有角,而且只有一條腿,渾身青黑色。
據說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鳴般的叫聲,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會引起暴風。
在黃帝和蚩尤的戰爭中,黃帝捕獲了夔,用它的皮製作軍鼓,用它的骨頭作為鼓槌,
結果擊打這面鼓的聲響能夠傳遍方圓500里,使黃帝軍士氣大振、蚩尤軍大駭。
傳說為雷神的坐騎。
鳳凰
鳳為雄,凰為雌。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
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鶤雞等,
在西方神話裡又叫火鳥、不死鳥(但東西方文化中的鳳凰具有本質區別),
形象一般為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並周身是火,
估計是人們對火烈鳥加以神話加工、演化而來的。
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
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 " 鳳凰涅槃 " 。
如此周而復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
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其總稱為鳳凰,
因此鳳凰一詞為合成詞結構。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
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複雜,
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
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麒麟
麒麟,亦作 " 騏麟 " ,簡稱 " 麟 " ,
古代傳說中的仁獸、瑞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
與鳳、龜、龍共稱為 " 四靈 " 。
被稱為聖獸王。且是神的坐騎。
雄性稱麒,雌性稱麟。從其外部形狀上看,
龍首,麋身,牛尾,馬蹄(史籍中有說為 " 狼蹄 " ),魚鱗,有兩角,為龍角,
其角極為堅硬。為淺灰色。
獬豸
獬豸( 拼音:xiè zhì , 注音:ㄒㄧㄝˋ ㄓˋ )
古代神判與神裁思想下產生的著名神獸,又被稱為 " 法獸 " 。
獬豸,也稱解廌或解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上古神獸,
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
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
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
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
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皇帝、 " 正大光明 " " 清平公正 " 的象徵。
根據《論衡》和《淮南子 ● 修務篇》的說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
樣貌大致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髮,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有一隻獨角,
據傳角斷者即死,有被見到長有雙翼,但多數沒有翅膀。
擁有很高的智慧,能聽懂人言,對不誠實不忠厚的人就會用角抵觸。
後世常將普通羊飼養在神廟,用來代替獬豸
" 法 " 字是從 " 灋 " ( 拼音:fǎ ,注音:ㄈㄚˇ )字簡化而來。
" 灋 " 字由 " 氵 " 、 " 廌 " ( 拼音:zhì ,注音: ㄓˋ )、 " 去 " 等三個部分組成。
" 廌 " 就是獬豸,也作解廌( 拼音:xiè zhì , 注音:ㄒㄧㄝˋ ㄓˋ ),解豸
觟( 拼音:huà ,注音: ㄏㄨㄚˋ 或 拼音:xiè , 注音:ㄒㄧㄝˋ )傳說中的神羊
它又叫 " 任法獸 " 、 " 神牛 " 或 " 神羊 "
在中國古代有這麼個傳說,神仙贈送給黃帝的一隻叫做 " 廌 " 的神獸。
它長得像鹿的模樣,四蹄、獨角、常呈坐姿。
夏天它喜歡生活在水澤邊,冬天它喜歡生活在長著松樹和柏樹的樹林裡,
它愛吃一種肥美的 薦( 拼音:jiàn , 注音:ㄐㄧㄢˋ )草。
" 廌 " ,解廌,獸也。似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象形。凡廌之屬皆從廌。
" 《說文解字》 " 解豸似鹿而一角,人君刑罰得中則生於朝廷,主觸不直者。
" 《漢書音義》 " 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人有罪。
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
" 《述異記》 " 北荒之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別曲直。見人鬥,觸不直者。
聞人爭,咋不正者。
" 漢楊孚《異物志》 " 獬豸的特異之處是其生性非常忠直,它能鑒別是非曲直。
有人產生矛盾,發生爭鬥了,它要用它的獨角去抵那個壞人 " 不直者 " ,
並且咬住那個壞人 " 不正者 " 不放。
黃帝的大臣皋陶 ( 相當於現在的最高法院院長 ) 處理案件時,
有時原告和被告兩造爭執不休,連英明的皋陶大人也很難斷定是非,
就常常請獬豸來幫忙。它用它的獨角去抵觸誰,用口去咬住誰,誰的官司就輸了
犼
犼 ( 拼音:hǒu ,注音:ㄏㄡˇ )
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
華表柱頂之蹬龍 ( 即朝天吼 ) 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
( 華表亦稱桓表、表木或誹謗之木,是中國一種傳統的建築形式。
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納諫或指路的木柱。
華表一般由底座,蟠龍柱,承露盤和其上的蹲獸組成。
華表是一種標誌性建築,已經成為中國的象徵之一。
華表用於放在宮殿、陵墓外的道路兩旁,也稱為神道柱,石望柱,表,標,碣。
相傳堯時立木牌於交通要道,供人書寫諫言,針砭時弊。
遠古的華表皆為木製,東漢時期開始使用石柱作華表,華表的作用已經消失了,
成為豎立在宮殿、橋樑、陵墓等前的大柱。華表通常由漢白玉雕成,
華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蓮花座或須彌座,上面雕刻有龍的圖案,
蟠龍柱上雕刻一隻蟠龍盤於柱上,並飾有流雲紋
上端橫插一雲板,稱為誹謗木;石柱頂上有一承露盤,呈圓形,因此對應天圓地方,
上面的蹲獸為傳說中的神獸朝天吼,或稱為望天、犼。 )
又有文獻記載,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為 " 朝天吼 " 。
古書上說的一種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獸。
《偃曝餘談》有載。形如兔,兩耳尖長,僅長尺餘。獅畏之,蓋吼溺著體即腐。
《述異記》中記載: " 東海有獸名犼,能食龍腦,騰空上下,鷙猛異常。
每與龍鬥,口中噴火數丈,龍輒不勝。
康熙二十五年夏間,平陽縣有犼從海中逐龍至空中,鬥三日夜,人見三蛟二龍,
合鬥一犼,殺一龍二蛟,犼亦隨斃,俱墮山谷。其中一物,長一二丈,
形類馬,有鱗鬣。死後,鱗鬣中猶焰起火光丈余,蓋即犼也。 "
清同治《續修永定縣誌》上載: " 同治二年(西元 1863 年),邑南有異獸,大如牛,
尾似團扇,口闊,徑直如盆,周身紅毛,長數尺,噬人及諸惡獸,或以為犼雲。 "
重明鳥
重明鳥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鳥。
其形似雞,鳴聲如鳳,此鳥兩目都有兩個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鳥,亦叫重睛鳥。
它的氣力很大,能夠搏逐猛獸。能辟除猛獸妖物等災害。
舊時新年風俗,貼畫雞於門窗上,實即重明鳥之遺意。
在《拾遺記》中說,堯在位七十年,有積支之國,獻明鳥,一名雙晴言在目。
狀如雞,鳴似鳳。解落毛羽,用肉翅而飛。能摶逐獸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
有時 365 天來數次,有時常年都不來。國人都全灑掃門戶,以留重明。
如重明鳥未到的時候,國人或刻木,或造銅像,為此鳥的形象,放在明戶之間,
則魑魅之類,自然退伏。
畢方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火災之兆。
畢方的名字來自竹子和木頭燃燒時發出的劈啪聲響,它是火神、也是木神,
居住在樹木中。畢方的外形象丹頂鶴,但是只有一條腿( 一說為只有一隻翅膀 )
身體為藍色、有紅色的斑點,喙為白色。畢方不吃穀物、吞吃火焰,
據說畢方的出現預示著大火。
而傳說黃帝在泰山聚集鬼神之時,乘坐著蛟龍牽引的戰車,而畢方則伺候在戰車旁
《 山海經 ● 西次三經 》中有,在章峨之山,有一種鳥,型狀如鶴,一足,
有紅色的紋和白喙。就是叫做畢方。
《 海外南經 》:「 畢方鳥在東方,青水西,只有一隻腳。 」
《 淮南子 ● 汜論訓 》中說,木生畢方。因而有說畢方是木精所變的,
形狀是鳥、一足、不食五穀。
《 在文選 ● 張衡〔東京賦〕 》中說:「畢方...老父神,如鳥,兩足一翼,
常銜火在人家作怪災也。」
《 韓非子 ● 十過 》中說:「 昔者黃帝合鬼神于西秦山之上,駕象車而蛟龍,
畢方並害。袁珂說畢方是鳳,鳳為太陽鳥,故「見則其吧有訛火 」。
《 駢雅 》:「 畢方,兆火鳥也。」鳳即為神,也是災難的象徵。
《 淮南子 ● 本經訓 》:「 堯之時...大風為害,堯乃使羿...繳風于青邱之澤。」
大風即大鳳。
《 淮南子 》「 木生畢方 」是受五行思想的影響所致,意即木生火。
因畢方為火鳥故用畢方代火,非指畢方生於木。
遠飛雞
中國古代神獸一種
又名翻明雞、目羽雞。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還。( 據信是鴿子的異種 )
《 洞冥記 》有載。
腓腓
腓 ( 拼音:féi ,注音:ㄈㄟˊ )
有點像狸,白色的尾巴。養之可以解憂愁。
《 山海經( 中山經 ) 》有載:又北四十裡,曰霍山,其木多榖。
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胐胐,養之可以已憂。
胐 ( 拼音:fěi ,注音:ㄈㄟˇ )
狸:俗稱野貓,似狐狸而小一些,身肥胖而短一點。
又北五十二裡,曰合穀之山,是多薝棘。
" 薝 ( 拼音:zhān ,注音:ㄓㄢ )
古書上說的一種植物,棘 "
腓的本意是指小腿肚,善於屈伸變化。
諸犍
諸犍 ( 拼音:zhū jiān ,注音: ㄓㄨ ㄐㄧㄢ )
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長尾,能發巨聲。行走時銜著尾巴,休息時盤著尾巴。
《 山海經 ( 北山經 ) 》有載。
又名 胖郎神,其獸力大無窮,善射:大禮包,此乃威力無窮,
被擊中者,9死1生,生則殘廢,生活無法自理,可怕無比。
應聲蟲
居於人腹。宿主每發聲,腹中便有小聲效之,且會越來越大。以雷丸可治。
《 續墨客揮犀 》、《 隋唐嘉話 》有載。
慶忌
上古傳說中的一種異獸,又名要離。
澤精,人形,大概十幾公分高。黃衣黃帽,乘黃色小車,日馳千里。
叫它的名字可使之報信。歷史上也有人名 ( 吳王僚子,猛將 )、塔名為此。
《 管子(水地) 》、《 太平預覽 》有載。
禺疆
禺疆 ( 拼音:yú jiāng,注音:ㄩˊ ㄐㄧㄤ )
禺強,字玄冥,是顓頊的大臣,也作禺疆、禺京,為傳說中的海神、風神和瘟神,
也作「禺強」、「禺京」,是黃帝之孫。
海神禺疆統治北海,身體像魚,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雙頭龍。
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兩耳各懸一條青蛇,腳踏兩條赤蛇,名曰禺彊(禺強)。
據說禺疆的風能夠傳播瘟疫,如果遇上它刮起的西北風,將會受傷,
所以西北風也被古人稱為「厲風」。
《 山海經 ● 大荒東經 》云:「黃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即禺彊也,京、彊聲相近。」
五山之根無所連箸,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蹔峙焉。仙聖毒之,訴之於帝。
帝恐流於西極,失羣聖之居,乃命禺彊 使巨鼇十五,舉首而戴之。
禺強得之,立乎北極。
猰貐
猰貐 ( 拼音:yà yǔ,注音:ㄧㄚˋ ㄩˇ )
又稱為「窫窳」( 拼音:yà yǔ,注音:ㄧㄚˋ ㄩˇ )
傳說猰貐曾是天神,被名為「危」的 神殺死,後來被復活,但是變成了食人的怪獸。
關於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種說法,如人面龍身、大小和貍一樣,也有的說是人面牛身馬腿,
或者說龍頭虎身的巨獸。據說由於猰貐喜食人類,所以堯帝命令後羿將它殺死。
禍鬥
「禍鬥」原本是指傳說中居住在中國南部的少數民族,但是它被形容為外形象犬的妖獸,
吞吃犬糞、並且噴出火焰。禍鬥所到之處皆發生火災,
所以古人將它 看作火災之兆和極端不祥的象征。
也有說法稱禍鬥吞食火,並且排出帶火的糞便。
禍鬥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征。
九頭鳥
原名「鬼車」,長有十個脖子、九個頭,據說它的第十個頭是被周公旦命令獵師射掉的。
那個沒有頭的脖子不斷地滴出血,
古人宣稱如果九頭鳥飛過,要吹滅燈火、放狗把它趕走,
有些傳說宣稱九頭鳥的每一個頭擁有一對翅膀,
結果18只翅膀互相擠兌、導致全都派不上用場。
另外,九頭鳥也被稱為「姑獲鳥」,這種鳥掠食人類兒童,喜好群居。
共工
共工是古代傳說中神農氏的後代、屬於炎帝一族,身為水神,
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體。
在黃帝的繼承人顓頊治世的時代反叛,被顓頊擊敗,
共工怒而頭撞不周山( 傳說中支撐世界的支柱 ),造成世界向東南傾斜。
之後共工仍不斷地作亂( 代表洪水的爆發 ),最後被禹殺死( 指治水成功 )。
虛耗
虛耗是給人招來禍害的惡鬼。傳說虛耗身穿紅色的袍服、長有牛鼻子,
一只腳穿鞋著地、另一只腳掛在腰間,腰裏還插有一把鐵扇子。
據說唐玄宗曾經在夢中見到一個小鬼偷盜了自己地玉笛和楊貴妃的香袋,
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稱叫「虛耗」、喜歡偷盜他人的財物,
也能偷去他人的歡樂、使他變得憂郁。玄宗大怒,立即喚人,
於是有一個大鬼出現將虛耗撕成兩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鐘馗。
五通神
中國傳說中的五個淫魔,據說在南方作祟,曾經有「北狐南五通」的說法,
五通神經常到人家中找尋美貌女子。其實,五通神也被稱為五顯神,
是泰山之神的五個兒子。
《 聊齋誌異 》中有一些關於五通神的記述,稱一名姓萬的書生斬殺了其中三通,
並且重傷了另一通,最後一通被金龍大王之女的丫鬟所殺。
鑿齒
鑿齒 ( 拼音:záo chǐ ,注音:ㄗㄠˊ ㄔˇ )
傳說中居住在中國南部沼澤地帶的怪獸或巨人。
鑿齒長有象鑿子一樣的長牙,這對長牙穿透他的下巴穿出,他手中持有盾和矛。
據說鑿齒掠食人類,黃帝命令后羿前往討伐,在經過激烈的搏鬥後,
后羿在昆侖山追上了鑿齒並且將他射殺。
鑿齒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征。
三足鳥
中國古代的太陽精靈、也被看作太陽運行的使者。
中國古代傳說太陽中居住著三足鳥,人們敬仰太陽,三足鳥也被作為祥瑞的象征來崇拜。
據說由於三足鳥一共有十只,不停地在天空中運轉,導致地上遭受旱災和灼熱的煎熬。
堯帝命令后羿將所有三足鳥射殺,結果後羿射落九只、留下一只,
從此太陽只有一個並且在傍晚落下。也有說法稱三足鳥是服侍西王母的精靈。
鯀
鯀( 拼音:gǔn ,注音:ㄍㄨㄣˇ )
字熙。
黃帝的後代,顓頊五世孫,大禹之父,封崇伯。
《 史記集解 》和《 史記正義 》認為鯀亦號 " 檮杌 "
《 左傳 》:「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
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指的是鯀的為人。
堯在位時,洪水泛濫,民不聊生,堯便派他治水,
他用石頭、泥巴堵住洪水,結果反使洪水更加泛濫。
後來堯把帝位傳給舜後,鯀便被帝舜處死,另說為流放,使其死於異鄉,
由禹繼續治水的工作。
也有認為鯀為堯所殺,
見於《 韓非子 》之《 外儲說右上 ● 說三 》:堯欲傳天下於舜。
鯀諫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傳之於匹夫乎?」堯不聽,
舉兵而誅殺鯀於羽山( 今山東郯城縣東北 )之郊。
而在神話中,《 山海經 ● 海內經 》記載:「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
傳說還說鯀造出農具,並馴服了牛。鯀還是城郭的創作者。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